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校史网» 英杰人物

一位九旬老人的母校之情和爱心之光

 【编者按】她在抗日烽火中,奔赴革命圣地,入读自然科学院;她曾师从特立老人,一生崇敬徐老的教育思想;她奉献革命,投身国家建设,仍然保持简朴作风;她年逾期颐,仍然坚持每年向母校捐资助学;她就是我们的“首届学长”、陈康白夫人、杰出校友黎扬校友。

 

  每年学校教育基金会都会收到来自四面八方校友的捐赠,校友们的无私奉献给在校的优秀学子带来了物质上的支持以及精神上的鼓励。在这些爱心捐赠中,有一份捐赠格外特殊。今年5月21日,一双颤巍巍的双手将一封承载着爱心的信封交到了教育基金会同志们的手中。这已经是这位老校友第十二次向学校徐特立奖学金基金会捐赠,而不久前,她才刚刚从鬼门关里逃了回来。

  在三里河的家中,我们见到了这位老校友。花白的头发映衬着她白晰的脸庞,沧桑的皱纹诉说着岁月的变迁。她身体消瘦,精神矍铄,要不是介绍,真看不出这位老者已是95岁的高龄。虽然衣着简朴,蓝色的袖口已经起了毛边,但是依然不能掩盖她那婉约高贵的气质。说起话来,她微微带笑,眼睛里全是和气,浅浅的、淡淡的,像盛开的葵花一样温暖——岁月带给她的是恬静安详的内心和坚定忠诚的信仰。

  她就是徐特立老院长的学生和同事、我校创始人之一——陈康白院长的夫人、我校杰出的校友——黎扬女士。

爱心,让死神望而却步

  说起去年夏天黎扬生病的那一幕,黎女士的二女儿黎纲至今还历历在目。

  每年暑假黎扬全家都会去威海避暑,去年八月也不例外。黎扬女士虽然已经是九十多岁的高龄,但是身体依然非常硬朗,每年都会下海游泳,一些常在海边戏水的当地人都记得这位老当益壮的游泳健将。然而去年8月23日,在一次游泳过后,黎扬女士不幸得了中风。黎扬被送到当地医院抢救时,医生马上就下了病危通知,断定她是脑梗塞。幸运的是,当地医生对老人进行了紧急救治,让老人得到很好的治疗,才没延误病情。经过几个月的悉心照料,黎女士逐渐恢复了意识,又能坐起身来了。当她彻底清醒时,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母校继续捐款。

  为母校捐款是黎扬晚年一直惦记的一件大事。1985年,学校设立徐特立奖学金时,她就将自己省吃俭用存下来的两千元钱捐给了学校。八十年代的两千块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近乎于两个普通家庭的年收入,但是黎女士却毫不犹豫地捐献给了母校。她希望用这些钱帮助那些家庭贫困但是成绩优异的好学生,鼓励和帮助新时期的大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成才。

  1989年,黎扬女士又向学校捐献了两千元。2005年开始,她每年都从自己的退休金中取出一万元捐献给徐特立奖学金基金会。从2005年至2014年,她已经连续捐款十次,每次一万元,累积十万元。这十年间,很多学子受益于黎女士的捐款,这善款饱含着爱心温暖了这些学子的心房,也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乃至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

勤俭伴一生 爱心暖人间

  在女儿的记忆里,黎扬是一个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好母亲。在教育子女时,黎扬秉持着严母出人杰的教育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都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不能让他们有一点特殊的思想,不能把孩子惯娇坏了。

  60年代,二女儿和三女儿都在三里河的育才中学上学,每周六下午才能坐车回家。从育才中学到西直门要坐有轨电车,车费是九分钱;从西直门到位于中央党校的家要乘坐32路公交车,车费是两角钱,这一路的行程车费共计两角九分。而在给子女钱时,黎扬就只给两角九分,一分钱都不会多给。为了得到一些额外的零花钱,每个周六的下午,二姐就带着三妹徒步回家。走到西直门时,两个小姐妹筋疲力尽,但是又难掩喜悦:“终于可以攒下来一角八分钱了!”有时三妹累得实在走不动了,二姐就将三妹送上了32路公交,自己又接着往前走。每一次,二姐都是实在走不动的时候,才找一个最近的公交站坐车回家。就靠着这一分一分的积累,姐妹们才有了额外的花销。每一分钱她们都花得特别谨慎——花一分钱借一本小人书,花两分钱买一兜子西红柿,花五分钱买一根奶油冰棒,这些都是她们童年难得的快乐。

  在教育方面,黎扬对子女更是非常严格。每次子女回家,她都要一一检查练习册,对于孩子们做错的习题,她都会一一过问。老一辈的父母总是很少当面表扬孩子,生怕孩子在表扬中得意自满,黎扬也是如此。面对孩子们所取得的成绩,她很少说一句肯定的话,也只有对着外人时,黎扬才会欣喜地赞许每一个孩子。

  在日常生活方面,黎扬更是十分勤俭。步入她的洗手间里,你会被那些错落放置在墙角的大桶和小桶震惊——洗手的水要留着用来浇花;洗衣服的第一道水要放掉,第二道水要用来冲厕所。她的这一习惯甚至影响了每个子女,据女儿们介绍,她们家里的洗手间也都有这些错落有致的小水桶,以便更好地节约用水。黎扬很少穿新衣服,每年过生日子女们都会给她购买一件新装,但是转身她都会将这些衣服送给朋友,因为黎扬觉得“她们更需要它”。每次子女为她采购的新鲜食品,只要是未开包装,她转身就会送给那些住院的朋友们。到最后,为了让母亲们能够吃点好的,子女们都会偷偷地打开食物包装盒,这样,母亲才会勉强吃一些。

    可是这位对自己节俭得近乎苛刻的老校友,却慷慨地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帮助陌生的学生!照常理,像她这样的鲐背老人不仅无须再为别人做什么,倒是完全应该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可她没有,不仅丝毫没有,而是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

    在精神层面上,她站在了“大爱无疆”的高山上的顶峰。

教育成就梦想

    1940年9月1日,在延安南门外杜甫川,在仅有50多个窑洞,30多间平房的山坡上,100多位师生员工迎来了自然科学院的开学典礼,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从此拉开了序幕。

   黎扬1941年被组织上安排到自然科学院学习,是自然科学院大学部的第一届学员。回忆当时的学习生活时,黎扬说:“我们上课、住宿都是在窑洞里头,一些小的活动也都在窑洞里。我们那时还经常在窑洞外上课,头顶晴天,没有凳子就坐在黄土地上,就这样听老师讲课,一个上午下来,腰酸腿痛,特别难受。但是那时的同学们从不叫苦,老师也照样站一上午讲课,口渴了,腿酸了都不怕,都这么坚持着学习。”徐特立当时是自然科学院的院长,黎扬曾亲耳聆听经亲聆老院长的教诲。徐老那坚贞不渝的信念,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给黎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采访中,黎扬不断强调:“徐老是我最佩服的人。” 

  为缅怀徐特立同志对我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激励青年一代立志攀登科学高峰,为我国培养杰出的科学技术人才,1985年,在我校北京工业学院时期(自然科学院是北京工业学院的前身),在校内外校友的大力帮助下,在我校设立了徐特立奖学金。徐特立奖学金旨在奖励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或若干中学生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成绩特优的学生。奖学金的来源,采用单位、团体赠款和个人募捐的办法集资,并将此款存入银行作为基金,取每年的利息支付奖学金的费用。在我校设立徐特立奖学金,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情,各位校友热情支持、多方努力,为完成这件大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黎扬女士也参加了当时首期的捐赠,当谈及为什么要为徐特立奖学金捐款时,黎扬说:“我曾经接受徐老的教育,现在是我回报的时候了,我希望这些奖学金可以用来培养下一代的优秀的学生”。

    1985年设立的徐特立奖学金是目前北理工最高的奖学金,其在北京的高校中也享有盛誉。其中的特等奖每年奖励两名学生,1988年第一届徐特立奖学金颁奖时,奖金就高达500元。2012年,经学校杰出校友周方洁的捐资,徐特立奖学金特奖金额更是升值至50000元,堪称是北京高校奖学金额度之最。近三十年来,无数优秀学子曾荣获徐特立奖学金,对于每一个获得者而言,这份奖学金就像是人生的一个标杆,激励着他们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发扬优良学风,勇攀科技高峰。

    1988年首届徐特立奖学金的获得者中,有我校杰出校友、原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范伯元留校后表现突出,曾任车辆学院的院长。调出学校后范伯元校友始终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曾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理事长以及北京市关工委主任。2005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范伯元宣布,本市将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全面免费,包括学生的杂费、书本费等均将实现全免;与此同时,对农村地区和家庭困难学生开始逐步推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这标志着北京市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程雪岷是2001学年徐特立奖学金的获得者。从1994年进入大学一直到博士毕业,程雪岷在北理连续度过了九年半的时光,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毕业后,程雪岷接过教书育人的接力棒,进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从事技术光学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教育的岗位上程雪岷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多载,每天她都会认真负责地讲好每一门课程,用爱与责任为学生导航。

    韩婷是2013学年徐特立奖学金获得者。过去的大学四年里,她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实验,以汗水和努力为色调逼出了自己全部的能量,最终登上“北理学霸”的最高领奖台。获得徐特立奖学金也让韩婷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让她真正明白了自己梦想的方向,今年八月,韩婷即将前往香港科技大学续写自己的精彩。

    故事的最后让我们再回到5月21日那天清晨。

    那天早上,一想到要为母校捐款,黎扬五点左右就睡不着了。她起床再次清点了现金,将它们装入一个信封,并在封皮上写下了娟秀的字迹:“徐老基金(10000元)”。

    在等候的过程中,黎扬和女儿一起捧起了重孙女的小学课本,默默地读了起来。作为一名见证中国沧桑巨变的老人,黎扬深知:“关心下一代的教育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

    平静如水,淡雅如风,这是95高龄老太太的普通一天,但这一天因为一份期待而不同。
  
    风起,墙上装裱的《陋室铭》微微翻动,沙沙作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字迹更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