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网» 媒体北理» 媒体理工

张忠廉:有一盏灯叫“深夜十一点的4002”

原文标题:张忠廉:有一盏灯叫“深夜十一点的4002”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1/351068.shtm

  在4002教室里,学生勤奋学习的背后,的确有一盏照耀心灵、关爱成长的“灯”,他就是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创始人、84岁高龄的教授张忠廉。

  “在深夜11点的信息教学楼,其他教室早已是一片沉寂,而4002的灯依旧亮着。4002,没有什么不同,将近300平米的面积,258个座位,108盏灯,它只是信息教学楼6个阶梯教室中普通的一间;4002,确有不同,每到子夜,依旧有百余名学子在此坚守,挑灯夜战……”

  一篇仅有531个字,题为《在北理工,有一盏灯叫“深夜十一点的4002”》的“新闻特写”,曾经发表在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新闻网上,短短时间内点击量就达到万余次。

  在北理工的校园里,这一幕天天上演。在4002教室里,学生勤奋学习的背后,的确有一盏照耀心灵、关爱成长的“灯”,他就是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创始人、84岁高龄的教授张忠廉。

  “递水递毛巾,做好勤务员”

  时针一点点走向深夜12点,一位耄耋老者、一群青年学子,走出教学楼,在相伴而行的路上,仍然不停地讨论着实验中的难题。已经退休20多年的张忠廉,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回到家里已是凌晨。

  “你们不用担心我的身体,每天都有学生送我回家。十几年一直如此,尤其是遇到雨雪交加的天气,学生们更是尽心陪伴。”每当有人为他晚归“担心”,他总是如此解释,“看到学生的成功我会感到无比快乐”。

  在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张忠廉最喜欢走在不同学院、专业的学生中间,为大家指点迷津、指明方向。

  每届学生进入基地时,张忠廉都会要求每人写400字的自我介绍,并亲自阅读,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每学期制订教学计划前,他都会找学生聊一聊,倾听需要,再据此制定基地的教学内容。

  每学期基地的上课时间,都是经过他再三协调,以免选课的学生发生课表冲突的情况。有时候学生因病误课,他还会安排基地教师为其补课。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他会亲自批阅每份试卷,并把优秀的试卷结集成册,留给下一届的学生观摩、学习。

  “我的作用只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递水递毛巾,做好他们的勤务员。”张忠廉谦虚地说。

  给我一个基地,

  还你万名优秀学子

  回忆起大学时光,张忠廉称自己是一名“双肩挑”的学生干部。他是校学生总会生活部副部长,事务性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占用学习时间。“多亏学校有一个学习小组的制度,在小组的帮助下,我才一直没有掉队。”

  留校工作以后,张忠廉将“学习课外活动小组”的传统传承了下来,课堂内外,他经常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研究项目、问题,互相讨论、温故知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1985年,张忠廉开设了《仪器仪表电子学实验技术》必修课,课程中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上上下下的认可。回忆当年,张忠廉把这门课当作“基地”事业的开端。

  退休后经过多年的探索,2000年,北理工特批15万元经费,支持张忠廉创建基地,希望打造一个跨专业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新模式。

  在张忠廉带领下的基地,迅速成为北理工创新实践育人的金牌项目。在这里,一大批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涌现出来,他们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等大赛上摘金夺银。1万余名学子曾在这里锻炼,收获成长。

  “我的学生就是我的老师”

  在张忠廉指导下做过创新实践的学生,总是称呼自己是“基地”的人。

  “基地打破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爱好与兴趣,使我们能够自主学习,并且通过参加竞赛调动积极性,做到了学以致用。”“基地”的人、2008届毕业生王本欣说。

  被动学习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鼓励学生放手去创造,这在张忠廉看来是基地成功的关键之一。“课堂上,教师应先系统地讲解知识,再引导学生进行模块实践,最后学生手写总结报告,深化记忆学习;课外活动中,应先让学生动手实践,做一个与期望目的差不多的模型,然后教师介入,进行针对性指导。”

  谈起基地的特色,张忠廉心得满满。“通过引导学生的自由探索,建立融合学生兴趣与创新潜力的培养新模式,将多个学院、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意识地混合组队,锻炼了学生多学科知识交叉的能力。”

  在摸索中,他还建立起一整套引导学生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建立最佳知识结构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渐建立最佳智能结构,在本科学习前期通过实验选修课,打好实践能力基础;后期则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教学环节,达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我的学生就是我的老师。教什么、怎么教,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张忠廉坚持师生并进、教学相长的理念,他常说,“创新教育不用辩论,把你的办法拿出来,让学生到工厂、实验室中去检验最有效。”

  他用19年寒来暑往,将北理工代代传承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融入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中。如今,“深夜十一点的4002”依旧通明,“4002的灯光”也已经成为北理工励志向上的一个代名词。

  令张忠廉欣慰的是,创新基地的两位青年教师张丽君和王冬晓,也和张忠廉一样,每天忘我工作、不辞辛劳。“我们是一个团队,当我老到不能走路的时候,还有他们把基地的精神传承发扬下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