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科技冬奥”贡献力量

——记宇航学院“科技冬奥”技术攻坚与服务保障团队

微信图片_20230227110551.jpg

近日,北京市第十六届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名单公布,授予全市100个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称号,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宇航学院“科技冬奥”技术攻坚与服务保障团队荣列其中。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宇航学院“科技冬奥”技术攻坚与服务保障团队是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全力支持下,学院党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整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团队、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科教平台,统筹学院优势学科资源和科研骨干力量,跨学科、跨系所组建的一支科研攻关团队。团队共有25 人,高层次人才14 人,党员比例92%,青年教师比例72%。

团队大力传承学校“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同我们国家的强国之路一样,中国冰雪运动也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为根本遵循,坚守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鲜明导向,把强化党建引领、抓实思想政治工作,同有效激发团队成员科研报国的强大内驱力、凝聚力和创新力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思政工作深度融入科研工作的生动实践,为创造性、高质量开展新时代高校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党建引领、思政贯通,凝心聚力筑梦冬奥

作为举全校之力重点建设的科研攻关团队,“科技冬奥”技术攻坚与服务保障团队充分依托学院党委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引领保障推动科研工作有效开展的特殊法宝,为凝心聚力服务科技冬奥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微信图片_20230227111146.png

学院组织科技冬奥线上党课

建强组织体系,为有组织的科研筑实坚强战斗堡垒。坚持“支部建在连上”,在团队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支部,学科带头人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吸纳师生党员共同参与,以科研任务分工为原则形成若干“任务型党小组”,为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事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联系师生党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团队全面有序推进冬奥科研攻关任务提供了可靠组织保证。

凝聚思想共识,为有目标的科研打好共同思想基础。通过组织团队成员参加学院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教师每月半天理论学习、党团支部“三会一课”活动,组织团队成员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研创新、高等教育、科技冬奥等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国之大者”对冬奥科研工作的时代要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激发矢志科技报国的内生动力。

微信图片_20230227111234.png

冬奥技术国家队成员霍波教授带领的运动生物力学团队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冬季项目智能训练管理系统

强化制度保障,为有质量的科研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团队在校院两级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探索以“四个面向”为牵引的团队建设与考评模式,与体育总局、教练组、首体院等单位跨界组建“冬奥技术国家队”,确保靶向精准科技攻关;实行等效工作当量计算以及团队统筹考核,解决冬奥组委借调人员以及现场保障人员难以保障在校教学科研投入的顾虑,体现组织和团队的人性化关怀;学院对团队的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给予专项年终奖励,并为团队配置科技冬奥专项研究生招生指标,激发团队干劲、推动技术创新。

使命驱动、典型带动,自主创新助力冬奥

团队在紧锣密鼓组织开展科研攻关过程中,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北理工精神”引领团队建设,凝结共同使命愿景,打造奋进团队文化,推动形成适应服务冬奥重大科研任务要求的政治素养、思想观念、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充分激发团队成员科研创新热情。

微信图片_20230227111323.png

院士专家领衔,形成强烈使命驱动。胡海岩院士、侯晓院士亲自参与团队建设,担任团队青年教师“职业导师”,经常性参加团队学术交流和师德交流活动,与青年师生共话使命责任担当,鼓励青年教师把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用在学术钻研上、用在服务国计民生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胡更开教授,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龙腾教授统筹推进团队工作,抓布局、重引领,把科技冬奥的战略需求、技术需求融入团队建设和科学研究全过程。

青年梯次培养,持续发挥头雁效应,不断强化先进典型示范带动。团队组建了以院长、书记为组长的人才工作专项工作组,发挥临时党支部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培养和激励保障作用,实施“一对一”的学术联系人制度,不定期邀请团队的领军/青年人才交流成长发展经验;在思想上和业务上同步助力青年成长发展更上新台阶,切实打通了党管人才“最后一公里”。

微信图片_20230227111422.png

张凯教授团队研制的不融化的凝胶冰雪材料

跟进立德树人,紧抓冬奥契机提升科研育人能力水平。团队充分吸纳优秀学生骨干参与到冬奥科研任务攻关中,健全完善“价值塑造、知识养成、能力锻炼”三位一体科研育人模式,组织青年学生为科技冬奥献计献策。国家级青年人才张凯教授团队带领学生团队成功研制不融化的凝胶冰雪材料,解决传统冰雪易融化问题,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科技冬奥”专项赛特等奖,相关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中国科技馆、北京科学中心等冬奥主题展览活动中。

讲好故事、形成声势,时代强音成就冬奥

微信图片_20230227111908.png

央视等100+媒体聚焦!北理工科技助力冬奥会开幕式!

团队充分把握“全民冬奥”这一特殊教育时点,注重用活“冬奥活的教材”,上好“冬奥大思政课”,广泛动员师生力量,讲好新时代昂扬向上故事,传递北京冬奥精神,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注重舆论引导,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冬奥的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团队一方面扎扎实实、埋头苦干抓科研,一方面及时展现高校科技工作者支持冬奥、服务冬奥,以冬奥契机推动科技创新提质增效的良好风貌。冬奥周期内,开展各类冬奥主题宣传40余次,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有关做法60余次,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郝继光1.jpg

郝继光入选教育部和北京市联合组建的“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北京教育系统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师生宣讲团

深入基层宣讲,不断激发青年科技报国的爱国奋斗热情。团队通过本科新生“院长面对面”“本科招生线上宣讲嘉年华”、青年学生骨干宣讲团等形式,面向校内外青年学生宣讲“冬奥”中的科技参与和科技贡献,覆盖10 万余人次。团队成员郝继光副教授入选教育部和北京市联合组建的“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北京教育系统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师生宣讲团,受邀面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线上专题宣讲。

推动科普宣传,以冬奥为契机助力冰雪运动实现新发展。团队8 名教师组成“力学天团”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实验现场》栏目推出的《“一起上冰雪——冬奥项目力学解读”》系列科普节目,深入浅出地揭示冬奥会“冰雪比拼”背后的“力学奥秘”,从力学角度深度解读北京冬奥会中的八个经典冰雪运动,为观众带来“科学+运动”的“盛宴”,响应“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用自己的故事助力冰雪运动发展。

微信图片_20230227111903.png

魅“力”冬奥!北理工“力学天团”在央视开讲

团队不断强化高水平科技创新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精准对接,勇做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展现出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受聘“中国冰雪科学家”(全国仅18 位)的霍波教授,带领团队在“冰火两重天”里做科研,“不是冰天雪地就是艳阳高照”“常常背着泡面上雪山”“裁判台充当实验室”“雪地里一蹲就是几小时”,用近三年时间拿出了国家科学化训练基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方案;于洋副教授被抽调至冬奥组委参与一线工作,在冬奥会最前线直接提供技术支持,一蹲守就是几十天;郝继光副教授春节期间坚持在科研一线,“哪有人不想回家过年的?”虽有一丝愧疚,但在他眼中科研任务始终高于家庭团聚;张凯教授为了《实验现场》首期《急速射门》节目录制效果,反复练习百余次。

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高质量的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引领推动团队科研创新不断跃上新台阶。冬奥周期内,团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创新项目4 项,牵头研发科技冬奥装备6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 项,创造4 项“首创技术”,突破关键技术10 项。一系列新技术新应用也助力国家速滑队等冬奥国家队在多个项目上取得我国历史性突破!团队成员中,2 人获批国家级青年基金资助,5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人才倍增效应显著,团队科研实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