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引入“艺术+” 、体验VR技术,大学思政课还可以这样上!
发布日期:2019-03-27 供稿:北京晚报 编辑:吴楠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引入“艺术+” 、体验VR技术,大学思政课还可以这样上!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9-03/27/content_11874789.htm
枯燥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考试全凭“临阵磨枪”……这是许多人对大学思想政治课的传统印象,也是学生们大学生涯中难以磨灭的记忆。然而,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学子步入大学殿堂,各大高校也充分迎合这些“互联网时代原住民”的特点,一改思政课原本的刻板印象,通过新颖多样的授课形式、丰富多彩的授课内容,打造学生真心喜欢、愿意参与的思政课堂。
“艺术+”打造红色第一课堂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的课堂上,153名本科一年级学生声音嘹亮、热情饱满,共同唱响国歌。《领航讲堂——人文艺术名家系列讲座》日前在北理工良乡校区首次开讲,第一讲邀请到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指挥家于海主讲《我们的国歌》。
该课程是由北理工人文素质教研部精心筹划推出的,以艺术为连接点,以“艺术+”为特色,突出思政特点,注重学科交叉的人文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程。讲座上,于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通过家国情怀教育和审美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国歌,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发展过程,知晓我国国歌立法过程和公民维护国歌的法定义务,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从小我们就升国旗唱国歌行注目礼,却不知道国歌国旗背后的故事。在于海老师的讲座上,我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一份浓浓的爱国之情,‘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平淡无味。”北理工睿信书院信息科学技术专业2018级本科生陈科焱表示。
“虚拟现实”让课本活起来
思政课堂不但活跃在教室里、讲座中,还活跃在智能化的教辅工具中。在许多高校,使用VR(虚拟现实)技术学习已不再是新鲜事。在北理工思政智慧教室,同学们只需戴上VR眼镜,就可以在白雪皑皑的草地上,翻越陡峭的悬崖山路,跟随红军战士的脚步,重走红军长征路。“过去我们了解长征历史大都是靠书本和老师讲授,印象不深,现在可以戴上VR眼镜进入长征的情境来了解,置身于冰天雪地、悬崖峭壁,长征带给我们的是情感上的震撼,书本文字也变得鲜活起来。”体验过这一课的学生告诉记者。
据了解,为了让思政教学活起来,北理工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制了基于VR技术的软件“重走长征路”、“青年马克思演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主题的思政课素养仿真教育教学产品,学生们不仅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红军长征路上的艰辛,还可以将自己置身于青年马克思的时代,与马克思一起朗读《共产党宣言》,在虚拟现实中回顾5000年中华文明历史,见证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革命历程。“虚拟现实技术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思维材料,使教学手段更丰富、更科学,也带给学生更身临其境的体验。”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林英说。
手机不再是老师“心头病”
如今的思政课,早已打破了“一间教室”、“45分钟讲授”的常规模式,许多高校纷纷利用互联网教学手段,创办微信公众平台、小程序等,构建了“线上-线下”的师生互动模式,丰富深化了教学内容。而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也不再被老师视为“心头病”,反而成为思政课教学中使用越来越多的辅助工具。
“请大家拿出手机扫描一下大屏幕上面的二维码。”在北京师范大学,不少同学会在第一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上接触到“木铎思享”微信公众号。这个公众号的内容涵盖“微教室”、“微信息”、“微互动”三大模块,有解读教材的“嗖说”、有拓展阅读的“微书单”,还有关注时事的“微聚焦”等。课堂上,学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在微信公众号中随时提问,助教在线进行后台处理,教师或当堂回答或课后回答,公众号同步推送,使学生的疑问得到及时反馈。同时,教师们还开展了“图说”教材的工作,站在学生的视角,汲取学生话语中的有益因素,以图文方式对“思政课”教材进行改编,并推送至微信平台。
据了解,“木铎思享”公众号从2015年开始运行,在北师大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全面应用;近两年,平台又设计并启动了“师生缘”微信小程序,全面运行师生互动的O2O模式。在“师生缘”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在线咨询、预约聊天、参与教学、组织研讨等,真正实现从师生的“延时互动”向“即时互动”转化。“我喜欢‘木铎思享’,因为她给了我亲近感与获得感。”北师大本科生小吴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抛开了晦涩难懂的理论,没有乏味冗长的说教,实现了课堂的延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