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中关村:创新永远在路上

  原文标题:中关村:创新永远在路上

  原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05/05/nw.D110000gmrb_20190505_1-11.htm

  

  “赶上这个时代,真的很幸运!”今年4月,记者在中关村蹲点采访,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还是踌躇满志的中年创业者,抑或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都发出同样的感慨。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的“硅谷”。这里聚集着中国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从当年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发展到今天的一区十六园,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园区,“自主创新”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

  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

  北四环中关村立交桥的北边,是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新生力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中心围墙边立着的一块纪念碑,就是中关村建设的起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是在这块热土上,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靠“自主创新”,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爱国奉献、科学攀登,成为中关村最宝贵的精神传承。

  用友从中关村第一家私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管理软件公司,其创始人王文京说:创业几十年,只做一件事,坚信“自主创新”才是出路。联想创始人柳传志的办公室,有一个雕塑叫“突破”,他说:我们的国家到了发力突破的时候。

  伴随着改革开放,伴随着中关村的成长,时代集团在中关村走过了35个年头。总裁王小兰说,中关村拥有数万家企业,但走过30多年历程的企业不多。没有科技创新,企业走不远。

  “奋斗”,是中关村的常态。

  “公司名字叫小米,就是希望发扬‘小米加步枪’的精神,发扬奋斗精神。”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说,“正是大家的付出,大家的创业精神,创造了小米奇迹。”

  如今,昔日人头攒动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变成了创新企业的孵化器、风险投资的路演场。在中关村国防科技园展厅,一种叫作“柔卫甲”的柔性防爆技术装置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它较传统装置重量减轻75%,超压下降78%,安全距离缩短95%,并能克服二次伤害,被行业评价为“一种革命性技术,是对传统装备的颠覆”。负责这项技术研究的是一位80后,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机电学院副院长、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黄广炎。他说:“创新决定了我们飞得有多高,品质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

  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北京精雕科技集团党委副书记徐芝兰为创新赋予了“精雕含义”:创新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路,创新不分大小,创新要务实,只有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不断创新,企业才会不断进步,国家才能不断发展。

  这正是中关村的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