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到日,他在拯救生命

——北理工第四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孙一铭



 
  2015年9月7日,是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2015级研究生新生报到的日子,四千余名研究生新同学来到美丽的北理工校园,准备开启一段崭新的求学之旅。然而,他们之中,却有这样一位新生,在报到日,拯救生命。
 
  这位缺席报到的新生是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机电学院2015级博士新生孙一铭,他在报到日当天,在北京海军总医院,完成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最光荣的义举——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成为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第4位、北京市第223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他所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将用于救治一位上海的八岁白血病儿童。“我只是举手之劳,能给其他人以新生,何乐而不为呢?”在面对校内外的关注和赞誉之际,他总是这样朴素而有力的回答。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做出“惊天动地”之举的孙博士,其实是一位平凡的北理工“工科男”,一道标准的北理工人的成长轨迹,伴随着学识的不断增长,一份北理工人的品格在不经意间慢慢成长。
 
 


“这是一种不会拒绝的责任”
 
  对自己负责,是肩负社会责任的起点,社会责任感不仅仅是一句轻谈,在关键时刻的“临危不惧”才真正体现了一名北理工人的品格。捐献造血干细胞,源自在2012年,孙一铭加入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郑重做出了自己的一份承诺,这份不知何时可以兑现的承诺,也是一份对生命的承诺。
 
  2015年7月10日,孙一铭接到与一名患者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消息时,这一“千万分之一”的概率也让他不太相信,但是经过短暂平复之后,他毫不犹豫给予回复:“我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他的决定也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9月2日,孙一铭入驻海军总医院进行采集前的各项准备。9月7日,孙一铭以一名博士新生的身份,在入学报到日,用自己的“生命”拯救生命。“我在做新生的时候给别人以新生,双喜临门啊!”一句玩笑式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北理工学子的乐观与豁达,这一刻,爱与责任相逢。
 
  在多数人看来,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勇气”支撑的举动,而在孙一铭眼中,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孙一铭只觉得自己牵动着另一个宝贵的生命。“这是一种不能拒绝的责任。”
 
  在这次捐献中,孙一铭是在完成所有体检后,确认自己可以采集造血干细胞时,才回家告诉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必须得到父母的支持。开始可能他们会有抵触,但如果了解情况,他们一定会同意我的举动的,这也是我作为子女的责任。”孙一铭的父母由于对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将传统的骨髓穿刺和造血干细胞采集混为一谈,孙一铭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做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最终开明的父母不仅支持了孙一铭的决定,还来到北京陪伴他完成造血干细胞的采集。“这样的几率太少了,并不是每个人想救人都能救,自己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心,愿意去救一个人,做家长的一定会支持的,这也是我们这个家庭的社会责任。”孙一铭的妈妈在谈到这件事时说。“‘妈妈,这样做我觉得很幸福’,这是他告诉我的,让我很感动,也让我们决心支持他。”
 
  孙一铭的善举得到了北理工师生们的高度赞扬,副校长方岱宁院士在代表学校看望他时说:“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系统的学校教育有效结合,才能共同培育出像孙一铭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青年。孙一铭在自己博士入学报到的时候选择为他人捐献造血干细胞,正说明了他是一名先人后己、有担当的北理工好青年。”
 


“这不是一份荣誉,是更大的责任”
 
  做出一份善举,也许令人瞩目,成为一个榜样,也许受到关注,但荣誉是更大的责任,将荣誉作为更大的责任,这也是北理工人品格背后的底蕴。
 
  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孙一铭得到了校内外的广泛关注,除了校园媒体的报道,北京青年报等多家社会媒体也先后对他进行采访,孙一铭“瞬间”成为大家眼中的青年榜样。“这是一项难得的善举,孙一铭的行为不仅仅代表着个人,也充分展现了北理工机电学院学生的风范和青春风采,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积极投身公益,真正做一个有知识、有责任感的北理工青年。”机电学院党委书记栗苹说。
 
  在孙一铭看来,成为捐献者并不是多大的荣誉,应该是更多的责任。如今已经回到校园开始自己博士生生涯的孙一铭,在与人分享自己的捐献经历时总是说“这是一件小事,但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有清晰的认识。”在他看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经历虽然短暂,但是亲历这一过程,最大的体会还是,大多数人对这一科学救治方式的知识匮乏。
 
  刚接触造血干细胞捐献时,孙一铭与大多数人一样,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与骨髓捐献还是混淆的,以为要面临骨髓穿刺的疼痛与折磨。“这也是父母在一开始并不赞同我捐献的主要原因所在”,孙一铭说。亲身的经历,让他真正地感受到,做出捐献的决定虽然能体现个人的某种素质,但是如果能够让更多的人消除误解,其实意义更大。
 
  因此,孙一铭积极接纳媒体的采访,不是为个人,他利用各种方式普及一份科学常识,让更多的人正确的认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科学性,能够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使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个人的善举总有降温之时,但荣誉其实是更大的责任,他在公益的道路上却从未停止,传播正能量,诠释大爱。

做自己理想的“责任人”
 
  在一个人的品格中,写入“责任”二字,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北理工人的成长轨迹中,以学习为本,以学业为重,完成一名学生的本职,是锤炼责任感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求学探索,找寻理想,做自己理想的“责任人”。
  
  2010年,18岁的孙一铭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期盼,从齐鲁大地来到了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度过了自己大学四年的美好时光。作为一名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他拥有“标准”的工科生涯。无论是厚实的基础课程,还是开放的创新训练,若想取得成绩,离不开全心的投入与不懈的努力,哪怕是“苦中作乐”。
  
  面和其他同学一样,孙一铭面对工科生“标准”的高强度学习,用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在踏实的学习中慢慢锤炼理性思维和生活态度。大学的学习不简单,大学的成长更有挑战,孙一铭也曾在几许迷茫中找寻自己的成长方向。转机来自于大二,当时的他有幸进入科技创新的广阔天地——参加了机电学院科技创新协会,对科技创新的这份热爱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也找到了自己成长之路。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孙一铭不仅完成了一个本科生从“学习”到“学术”的转变,找到了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还收获了科研创新过程中那种特有的北理工气质。在他的“科研经历”中,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制作“球笼式飞行机器人”,作为这个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的负责人,除了负责部分设计工作,他还要对机器人的整体进行把控。“当时我们是在地下室搞项目,为了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做出成果,虽然地下室有时候又冷又潮、也不够明亮,但是我们的团队一直在坚持实验。”孙一铭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冬天的时候,由于在制作机器人时使用的AB胶水,性能强大但气味难闻,由于地下室通风不好,孙一铭总是带着工具跑到室外进行工作,胶水晾干后再回到室内,这样的过程他要在室外被冻上几个小时,虽然辛苦,但是每个人心中澎湃的动力,让他们无所畏惧。一群小伙伴的坚持,走过冰冷的寒冬,功夫不负有心人,球笼式飞行机器人最终得到了学校“世纪杯”的一等奖。
  
  几年的科技创新经历,使孙一铭对今后成长与发展形成了深入的思考,最后他为自己负责任地选择了一条投身科研之路,做一名“靠谱”的北理工博士。2014年,经过认真准备,他成功考取机电学院智能探测与控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15年,又毫不犹豫的选择硕博连读,每天穿梭于宿舍和实验室之间成为生活的常态。
 
  “研究生和本科不同,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研究生,融入的是真正的科研项目,在科研中,我们每个人都不能面面俱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实是在找寻自己的弱项进而改正它。”孙一铭就这样走上了自己的科研之路。“虽然科研很辛苦,但是我要作自己理想的‘责任人’。”
 
  博士生孙一铭,繁忙的学业并没有阻挡他坚持自己的公益梦想,支教、献血、环保,已成为他生活中最为普通的“小事”。作为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第四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同学,孙一铭同学展现出一种标准的北理工气质,琢磨之间,责任,始终是这位优秀青年身上那北理工品格最耀眼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