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写】北理工生命学院奋力推进人才队伍质量跨越式发展

2020年7月7日,生命学院教授收到了日本工程院院长小林喜光的祝贺信,正式当选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与此同时,学院今年还有两位青年教师分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的项目支持。

近年来,生命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面向国家和学校的发展战略,立足学科特点,着眼未来发展需求,坚持“引育并举”,创新工作方式,激发教师活力,汇聚高水平教师的“磁场”越来越强,教师队伍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这个成立仅18年的年轻学院正在成为人才汇聚的沃土,发挥着自己独特且重要的作用。

立德树人,队伍建设加入“稳定剂”

3.jpg

“生命学院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化”。学院党委书记周连景谈道。近年来,学院致力于建立“党委-党支部-学科”三级责任体系,把好入口关、考核关、晋升关,实施教师学术和政治“双谈话”“双规划”。同时,做好顶层设计,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生命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制定《生命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推进计划》,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权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深化岗前培训、主题教育和实践培训,推进学习教育制度化。学院成立了“师生共进”教师思政工作室,打造了“高端人才文化空间”“学生学习交流空间”,建设了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以美好环境服务师生成长发展,形成和谐宜学的文化氛围。

三尺讲台,育万千栋梁。多年来,生命学院对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进行专项奖励,鼓励教师发挥所长,持续提升教学本领,坚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了教授全员为本科生授课。同时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勇于将科学前沿和科研最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仅2020年,学院就获批国家线上一流课程1门、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学工作总能带给我无穷的活力和激情。这些年,学院的鼓励我在教学领域不断探索,在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改革等方面,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教学型青年教师王睿谈道。2017年,王睿获北京市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并获得学校迪文奖教金支持,2019年,顺利晋升教学型副教授。

近年来,生命学院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教师的归属感、荣誉感、自豪感,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的良好育人氛围正在形成。

筑巢引凤,教师引进走上“高速路”

2.jpg

让海内外优秀的人才及时了解学校引育的政策和优势,是生命学院在青年人才引进工作上的着力点。一方面学院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学院学科优势和良好的科研环境,提省学院影响力,另一方面,不断加大海外宣传投入力度,积极派人参加海外人才恳谈会,做到“猎头式”引才。“海外招聘会是学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够吸引更多优秀学者加盟,而且能够扩大学校和学院的影响力。每次招聘前,我们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把学校的政策和实力展示出去,做到‘事业留人’,而且要以情动人,做知人善任的‘伯乐’。”生命学院院长罗爱芹说道。

“特立论坛搭建起了我与生命学院的桥梁,学校和学院深厚踏实的学术氛围让我印象深刻,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指导使我感到格外亲切。最终,我选择了北理工生命学院作为事业奋斗的地方。”2018年回国入校工作的青年教师董磊说道。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学院还依托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有力举措,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特立论坛”,做到“平台式”引才。2018年以来,学院连续举办了三次“特立论坛”,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瑞典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52名海外优秀青年学者。

“以人引人、以情引人”正成为生命学院高水平教师引进的有力举措。学院积极发挥人才的感召力和宣介作用,吸引带动更多的优秀教师来到北理工。同时,学院创新工作机制和制度,充分调动全院教师在高水平教师引进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坚守“注重宣传,全面考察,过程透明,专业对口,严格遴选”的原则,学院教师队伍建设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高速路”。

千帆竞渡,教师成长装上“助推器”

4.jpg

“学院在启动经费和实验室建设、团队组建和学生培养、生活服务等方面都给了我‘家的温暖’,让我明晰了自己的定位,获得了归属感和幸福感。”谈到在北理工工作的两年时间,优秀青年教师孙剑教授对学院“重才、爱才、惜才”的浓厚氛围深有体会。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激发青年教师活力,尤为重要。

生命学院把学术团队建设作为帮助归国青年教师缩短入校适应期的关键举措,建立了青年教师的团队培养机制。学院根据青年教师的学术背景和特点,为其配备高水平名师一对一指导,充分发挥“师徒关系”和“名师效应”,帮助归国青年教师迅速定位,尽快融入相关的学术领域。同时,积极鼓励具备条件的青年教师组建学术团队,并通过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梯队建设提供支持保障。

给机会、压担子。学院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参与重大项目的研究、担任项目或课题负责人,迎接挑战,磨炼品格,释放潜力,增长本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术带头人迅速成长,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课题中取得了可喜成果。39岁的年轻教授闫天翼,作为主要负责人带领一支青年研发团队,在九年时间里,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等多个重点重大项目,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对脑机接口应用研究、脑科学机制探究与临床疾病诊疗起到了重要作用。2020年,闫天翼教授成功获得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的项目支持。“我来校工作九年,从讲师到教授,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学院的支持和培养,是学院的充分信任和支持让我相信自己并沉下心来做科研,进而找到了实现个人发展的舞台。”

厚积薄发,教师发展突出“领头雁”

1.jpg

学院长期聚焦解决归国教师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开展青年教师帮扶工作。针对青年教师在科研起步阶段在科研经费、实验室条件、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学院积极指导青年教师多渠道申请经费或协调学院“双一流”建设经费给予支持,帮助青年教师度过起步“空窗期”。同时,协调资源支持青年教师建设实验室,“重金”购置急需设备,优先确保其项目研究需求。在学院的支持下,霍毅欣、杨勇飞、金花等教师先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一批年轻教师们争相迸发活力,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绩。

5.jpg

在支持青年教师发展的同时,学院注重发挥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在高端医用机器人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在人才培养方面,其团队中的青年教师肖楠所指导的学生项目还荣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谢海燕教授带领团队在生物成像与纳米医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发表国际顶级高水平论文70余篇,他引2600余次,授权专利16项。

生命学院长期坚持开展教师“梯队”建设,多方整合力量,多措并举,支持青年教师发展,发挥学术带头人“头雁”作用,并将科研成果优势转化为学生科技创新的源动力,厚积薄发,助力青年教师又快又好发展。“十三五”期间,生命学院通过深度挖掘教师资源潜力,大力引人育人,有效释放了学院办学活力,推动办学水平稳步提升。2018年,学院获批“分子医学与生物诊疗”工信部重点实验室;2019年,到校科研经费突破5000万,获批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近三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期刊上发表文章3篇。

面向未来,生命学院将不断总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经验,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学院整体建设实现量质齐飞,为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