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头脑风暴点燃热血青春

——基础教育学院“学习型社团”建设纪实



 
  “我赞成你的方法,但思路过于复杂,也许可以采用效率更高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良乡校区的自习室,学生们围绕“数学建模”、“机械结构”、“软件编译”等问题激烈交锋。每一次头脑风暴之后都是同学们基础课程理论水平的提升,每一次思想碰撞换来的定是团队在全国乃至世界竞赛中斩获大奖的喜悦。这群热血沸腾、怀揣梦想的青年,虽然有着不同的精彩故事,但梦想都在同一个地方启程——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基础教育学院学习型社团。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基础教育学院以社团组织为抓手,学生兴趣为导向,创建“数学建模协会”、“数学爱好者协会”、“ACM协会”、“机器人创新基地”等9个学习型社团,涵盖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领域,实现了低年级本科生基础课程的全覆盖。
 
  学院不断完善组织架构,整合优势资源服务社团发展和学生成长,提出了“专业学院—对应学部—社团组织”三线联动的运行概念。通过学习型社团的平台将“指导老师的专业性”、“学生的积极性”、“辅导员的管理服务能力”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切实提升学生在相关领域理论水平的同时,更做到了“以赛代练,寓教于乐”,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别的科技竞赛提高他们对于基础课程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自2010年学习型社团创建以来,累计培养学生超过5000人次,共获得国际级奖励149人次、国家级奖励201人次,省部级奖励708人次。
 
以学习型社团探索两课堂融合新模式
 
  学习型社团的出现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学科领域的平台,大大提高了个体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这样一类社团把越来越多志同道合,有共同专业爱好的同学们聚集起来。同学们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环节中,把在实践环节中发现的问题反馈到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再学习、再吸收,形成了学习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个人水平的不断提高。
 
 
  知易行难,学习型社团在创建之初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有效解决“低年级学生参与度不高”、“培训课程针对性不强”、“社团组织架构不清”三个重点问题成了美好愿景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走访后,学院决定以各个领域的学科竞赛为契机,通过项目制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创新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参加比赛,对获奖同学进行表彰宣传,同时通过学部给与认可和奖励,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课下的实践活动中。经过几年的宣传推广,现各类学习型社团的年均参与总人数超过1500人,接近学院整体学生人数的30%。
 
  有了如此高的参与率,如何制定“科学化、专业化”的配套课程和培训体系也成了不可回避的话题。秉承着“因课而异,因材施教,夯实基础,强化实效”的理念,学院将针对性明确的赛前短期培训调整为以提高相关基础课学习氛围的长期的分阶段培训;在以学科竞赛为主线的基础上,加入组织竞赛、系统培训、专题讲座、特色活动等培养环节。同时,指导教师将竞赛题分解为与基础课程相关联的若干部分,紧扣课堂教学知识点,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让同学们不仅能够“昂首阔步走出赛场”,也能够“自信满满走进考场”。
 
 
  各类学科竞赛及其相关培训课程有序组织和开展的背后,是一群能力突出、作风扎实的辅导员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每个社团均由一名辅导员担任协会指导老师,他们结合社团特色和学生特点,帮助制定社团制度、完善部门职能、明确职责任务。在学生干部培养方面,辅导员鼓励高年级学生发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同时还针对社团工作中需要用到的专项技能开展培训交流。所有的活动环节都能够有序、高效的进行,我们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刚成立不久的学生社团,而眼前这些忙碌的身影,也只是来到北理工不到两年的学生。在学习型社团创建成立初期,面对“学生骨干年级低,经验不足”、“学生社团组织架构不清晰”等问题,学院整合优势资源,将学生社团的指导管理和社团骨干的梯队建设纳入到辅导员的工作范畴,为每一个学生社团找到了一个团学工作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
 
以兴趣牵引激励学生不断成长
 
  学习型社团的创建和完善始终都以服务学校人才培养为着力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加入进来,收获的不仅是成绩和荣誉,更是对学科的热爱和对梦想的坚持。“水下探索者”创新团队和2013级自动化学院的李海筝就是在学习型社团中收获成长和快乐的典型代表。
 
  2015年5月20日,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的颁奖典礼上,来自数学爱好者协会的李海筝同学接过了“全国总决赛三等奖”的奖状,也标志着我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总决赛舞台上再创佳绩。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笑傲赛场的背后凝聚了同学们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拼搏和奋斗。大学生数学竞赛要求学生既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又能够在傅里叶级数、拉普拉斯变换等难点上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面对取得的成功,李海筝感慨颇多,“起初的知识积累花的时间很长,也很辛苦,但是看到协会的其他同学都在没有放弃,我也和大家一起坚持下来了。能有这样的成绩,要感谢老师和同学们提供的帮助,也要感谢数学爱好者协会给我们营造的良好学习氛围。”
 
 
  2015年5月,第十二届“世纪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校举行。经过激烈的角逐,来自机器人创新基地的参赛作品——“自适应肌电语音混控灵巧手”斩获大赛的一等奖,创造了低年级学生问鼎“世纪杯”赛场的“奇迹”。面对传统机械臂“体积大、速度低、灵活性差”等技术难关,在指导老师罗庆生的帮助下,团队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设计模型、实验分析、优化结构等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采用“在仿生灵巧手四指部分每个关节处安装一个独立控制驱动电机”的全新动力系统。优化后的机械手可实现四指的二维弯曲运动和拇指在空间任意点处的运动,突破了该领域的技术瓶颈并取得显著成效。
 
  “能拿到世纪杯的一等奖确实很不容易,团队的成员都是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同学,很多理论知识和设计软件我们都是通过机器人创意基地的培训课程从头学起,慢慢积累。在实验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非常感谢指导老师对我们的帮助和鼓励。”在谈到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时,团队成员孙尧如是说道。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在学习型社团的舞台上,同学们的所学所做不仅充分释放了课上理论学习的知识储备,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产生了对专业学习的飞越式发展。更为宝贵的是,在创新实践过程中,用到的技术和知识往往横跨多个学科领域,需要不断的与各专业老师、同学积极开展交流,形成了多专业的充分交叉学习,多方位的学习让同学们的知识体系变得立体化和实战化。
 
传道授业解惑,专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成才
 
  学生的快速成长离不开老师们的倾情奉献。在各个专业学院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一大批对学科竞赛有经验,有热情,有方法的指导教师加入到学习型社团的平台中,为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老师们牺牲了周末的休息时间给学生加班加点补充专业知识;当项目出现问题和分歧时第一时间“拍马赶到”;在设计技术方案时和同学们一起“挑灯夜战”。
 
  “在他眼里,所有学生都是优秀的学生。我很佩服史老师,不仅因为他负责、认真,更因为他对学生无私的爱。”聊到史庆藩老师,同学们津津乐道。对于学生们的要求,史老师从来都是有求必应。每次的招新宣讲、赛前动员、学术讲座,史老师都会放弃周末的休息时间亲自到场为同学们讲解,有时甚至坐地铁从中关村赶到良乡给同学们做培训答疑。2008年以来,史老师指导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千余人次,指导本科生竞赛获全国级奖项12项北京市级奖项38项,同时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把创新实践成果撰写成论文在国内外杂志发表40篇,其中SCI杂志10篇,国内核心杂志20篇,其它专业杂志10篇—这每一篇文章都包含了他巨大的心力。
 
  作为数学建模方向的指导老师,来自数学学院的李炳照老师已经连续参与了12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指导工作。截止到现在,他累计指导的学生项目获奖21项,学生获得国际及国家级奖励7次,北京市级奖励12次。关于“大学教师的职责和定位”,李老师阐述了他的看法:“我觉得教学归根结底还是应该落实到教育层面上。作为大学教师,我们不仅应该注重课堂上对学生的‘授业’,更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传道’。数学爱好者协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同学们沟通交流,对提高我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很有帮助。”
 
  诚然如李老师所说,学习型社团成了老师和同学互相交流促进的平台。目前,各个项目的指导老师大都承担着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指导老师利用帮助学生完成学科竞赛的机会和学生在课下探讨专业问题,不仅能够让老师们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进度和讲课重点,更能够加深教师对于学生群体的了解和认识,进而因材施教,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搬到课堂上,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教学转型。
 
  不断完善的管理制度、丰富的配套资源、教师的无私奉献、学生的热情投入带来了基础教育学院在学习型社团探索道路上的喜人成果。学院将继续落实学校关于人才培养中心任务的各向要求,着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为培养具备“高远的理想、精深的学术、强健的体魄、恬美的心境”的社会主义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今天走进学习型社团,我们帮你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大学梦,明日走向工作岗位,你助祖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