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网» 媒体北理» 媒体理工

北理工:将科研优势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胜势

原文标题:北理工:将科研优势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胜势

原文链接: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012/t20201209_380659.html

微信截图_20201214093046.png

“冠军团队,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星网测通团队!”2020年11月18日,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星网测通”项目团队过关斩将,一举夺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总决赛冠军。这是继2018年“中云智车”项目夺冠之后,北理工三年内第二次夺冠,成为全国唯一独捧两冠的高校。

“北理工,三冠王!”2020年11月14日,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无人驾驶方程式车队在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上第三次夺得全国总冠军,成为中国唯一三次夺得该项赛事方程式系列单项组别冠军的高校。

“我来自北理工,我代表中国!”2020年2月25日,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飞鹰”队击败了23支国际顶级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参赛队伍,在穆罕默德·本·扎耶德国际挑战赛中获得冠军。这是继2017年拿下“无人机移动目标侦测及自主起降”项目冠军后,该团队再次夺冠。

近年来,北理工青年在国内外重要赛事的成绩呈现“井喷”之势。让人们不禁好奇,这所院校学生创新团队屡屡夺冠、夺杯、夺金 “秘籍”究竟是什么?

创新,科教融合打造一流平台

“‘星网测通’项目打破了国外对我国航天领域测量技术的严格封锁,解决了制约我国通信卫星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星网测通创始人是北理工信息与电子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宋哲。他曾于2019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是北理工最年轻的国家奖完成人之一。

“此次比赛着重考核复杂背景下机器视觉、自主控制、集群协同和突防等无人智能系统前沿技术。飞鹰队夺冠的背后,是飞行器、计算机、导航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突破,更是学校在多学科交叉大科研平台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益尝试。”“飞鹰”队指导教师宋韬说。

北理工党委书记赵长禄说,“一流大学要致力于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将教师学术研究能力转化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既要体现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一流原创成果产出上,又要体现在对学生整体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塑造和提升上。”

近年来,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学科前沿,建设一流的科研平台,打造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凝练科学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在着力推动前沿基础和关键领域技术创新的同时,也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注入了源动力。

“挑战杯”、“创青春”大赛冠军,人工智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闪亮成绩的背后,是北理工学生对学科前沿技术的精准掌握和对科研关键问题的创新突破。这些都得益于学科交叉大平台育人作用的有效发挥,更得益于学校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创新,砥砺永争第一的“铁肩膀”

“我们要做,就要以第一为目标去做!”这是北理工机器人“Dream Chaser”战队指导教师杨毅常说的话。2019年5月,北理工斩获ICRA 2019 RoboMaster人工智能国际挑战赛总冠军,在比赛中,杨毅指导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将“永争第一,敢为人先”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回首80年的办学历程,北理工曾创造了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等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80年来,这种精神在教学相长间潜移默化,勉励一代代学子,在创新不辍的奋斗中,砥砺出担当大任的“铁肩膀”。

2019年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冠军后,北理工博士生倪俊发现“第一”俨然已经成为了团队的一种习惯。

2018年,倪俊和小伙伴们带着中国第一辆大学生燃油方程式赛车赴德国参赛世界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比赛。在长达半年的备赛中,团队的10余名队员连续数月调试赛车,白天在炎热的郊区测试,晚上熬夜处理技术问题。困了,就在运输赛车的货车车厢里睡上一觉;饿了,就吃点面包饼干。

然而,赛车抵达德国时,发动机却因海运受潮而损坏。面对突发挑战,倪俊和同学们没有放弃,他们在赛场旁阴冷的树林里露营了整整8天,全力修理。最终,在最后一天的耐久赛上,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世界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的赛场上。

“我们‘永争第一’的信念,来源于身后的北理工科研团队。老师们的榜样力量时刻影响着我们。“回忆当时的场景,倪俊说,“永不言败是北理工的传统。”

创新,点亮“知行合一”

“当时针走过午夜12点,一位耄耋老者和一群青年学子走出教学楼,在相伴而行的路上,还在讨论着实验中的难题。”几年前,一篇题为《在北理工,有一盏灯叫“深夜十一点的4002”》的“新闻特写”,发表在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新闻网上。如今,“4002的灯光”已经成为学校励志向上的代名词。

“4002的灯光”的主人公,就是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创始人、80多岁高龄的教授张忠廉和他那些开展科技创新的学生们。在北理工工作的63年里,他凭借自己在光电研究领域多年的积累,潜心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创建实验基地,深耕培养一流人才的创新教育事业,甘于做一盏明灯,点亮学子们“知行合一”的成长之路。

”通过引导学生的自由探索,建立融合学生兴趣与创新潜力的培养新模式,面向多个学院、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组队,通过科学设计创新实践环节,让专业知识不仅是书本上的理论文字,更是在创新项目中需要实际运用的‘真金白银’,这与我们做科学研究工作是一脉相承的。”谈起光电创新基地的教学特色,张忠廉心得满满。

经过多年的深耕,张忠廉带领的光电创新实践基地成为了“金牌基地”,基地的学生们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等大赛上摘金夺银。至今,已有1万余名学子在这里开展创新实践。

2018年,北理工实施人才培养改革“SPACE+X”(寰宇+)计划,推进“创客空间”建设,鼓励科研团队、科技创新平台和校友创业平台设立学校创新创业项目,专门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流大学必须要培养一流的人才,而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造能力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这些优异成绩背后是学校对科教深度融合理念的坚守,更重要的是学校打造了一条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北理工校长张军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