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知识,传递爱心
------记吴鹤龄老师的科普创作和育人之路
发布日期:2016-05-05 供稿:图书馆 张敏 摄影:图书馆 张敏
编辑:图书馆 张敏 审核:郑焱 阅读次数: 2016年4月22日下午,吴鹤龄老师的捐书仪式在北理工图书馆一层贵宾室成功举行,这是我校2016年“世界读书日”的重要活动之一。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郑焱、馆长助理陈雁、读者服务部主任李伟、特邀嘉宾万春熙教授和来自机械与车辆学院、宇航学院、信息与电子学院的多名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作为热心读者代表出席捐赠仪式,在现场与万教授、吴老师进行交流。
此次捐赠,吴老师把自己18年来创作的10种著作无偿捐献给图书馆,也向每个学生代表赠送了自己的部分著作。大家对吴老师勤学不倦,笔耕不辍,积极从事科普创作的精神表示敬佩,对吴老师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爱心表示赞赏。
吴鹤龄原是计算机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1998年退休,结束了讲台生涯。本来,他可以安享晚年生活。但是,吴老师认为,自己的教书生涯虽然结束了,但是育人的责任却不能停息,应该延续。于是吴老师决定进行科普创作,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作贡献。最初,吴老师应邀为《计算机世界报》办了一个“图灵奖得主简介”专栏,每期介绍一位有“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图灵奖获得者的生平、事迹、贡献和经验。2000年在北京举行了第16届世界计算机大会,作为向大会的献礼,高等教育出版社把这个专栏的文章汇编成《ACM图灵奖——计算机发展史的缩影》一书,成为吴鹤龄老师退休后的第一部科普作品,该书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杨芙清教授作序。图灵奖获得者、美籍华裔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先生在致吴老师的信中称赞该书是“对中国科技教育界的一大贡献”。这部书已经再版3次,第4版是2012年为纪念图灵诞生100周年出版的,书名改为《图灵和ACM图灵奖----纪念图灵百年诞辰》。
接着,吴老师又编写出版了该书的姐妹篇《IEEE计算机先驱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发明史》,计算机先驱奖获得者、美籍华裔计算机科学家朱传榘先生生前为该书作序,对该书给与了高度评价。以上两本书被认为是科技和人文相结合的佳作,对青年学子有很好的教育和启示作用,“不是教材,胜似教材”。时任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麦中凡教授在《中国大学教学》杂志上专门著文向全国计算机专业师生进行推荐。中国教育电视台《大学书苑》栏目为这2本书录制了专题节目。深圳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把这两本书列入各自的“大学生必读书目”。可见,此书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吴老师深谙其中的哲理,他用自己的实践把兴趣用在了自己的创作和育人上。
数学是吴老师的业余爱好,在教学中,吴老师发现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很枯燥,成绩不理想,那么怎么能在轻松的、游戏般的环境中学习,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于是吴老师把科普创作的重点转到数学方面来,利用中国古典的智力游戏七巧板、九连环和华容道以及迷宫、魔方等深受大家欢迎的游戏创作、出版了4部“好玩的数学”:《好玩的数学-----娱乐数学经典名题》、《七巧板、九连环和华容道-----中国古典智力游戏三绝》、《迷宫趣话》和《魅力魔方》。
这4部书都很受读者欢迎,其中《好玩的数学》一炮打响,首印6000册不到半年就销售一空,2004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本优秀图书书目。科学出版社受此启发,决定把“好玩的数学”当作一个品牌,推出“好玩的数学”丛书。这样,吴老师的那本《好玩的数学》第二版就改名为《幻方及其他——娱乐数学经典名题》。他的第二本数学科普著作《七巧板、九连环和华容道》也同时列入“好玩的数学”丛书中出版。这套丛书在“科学时报读书杯” 评选中获得“最佳丛书奖”,整套丛书2006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本优秀图书书目,2009年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迷宫趣话》也获得了2项荣誉,一是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优秀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二是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首届优秀科普作品评选中获得提名奖。此外,《七巧板、九连环和华容道》还在2008年被文化部和财政部选中列入“送书下乡工程”,由政府采购配发给西部贫困县的中、小学和图书馆、文化站。东部也有2个发达省份的教育厅在为中小学配备课外读物时选中了这本书。由于吴老师在科学出版社出的3本书都是受到读者欢迎的畅销书,为表彰吴老师做出的贡献,科学出版社在其50周年庆典上授予吴老师优秀作者奖。
吴老师有一部科普作品是《走出推理的迷宫---福尔摩斯探案评说》。看书名,你也许认为这是一部文艺评论书,而不是什么科普作品。这确实是一部文艺评论书,但同时又是科普作品。这又是吴老师的一个创新——利用福尔摩斯做科普。吴老师是一个福尔摩斯迷,但他不盲目迷信,发现被人探崇备至的福尔摩斯的推理也有许多不合逻辑之处。因此,吴老师创作了这样一部作品,一方面对福尔摩斯探案加以评论,另一方面,通过对福尔摩斯探案所涉及的背景的介绍,向读者普及有关的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例如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的历史,3次阿富汗战争(不包括小布什最近发动的那次)等等。这本新颖、独特的科普书同样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翻译国外的科普著作同样需要有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吴老师在翻译科普名著——美国学者庞德斯通的《囚徒的困境——冯?诺伊曼、博弈论和原子弹之谜》中对此深有体会。冯?诺伊曼既是“博弈论之父”,也是“计算机之父”,但这本书的重点不在计算机而在博弈论以及原子弹的发明在大国博弈中造成的难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又有广泛的社会和历史背景,这些内容对吴老师来说无疑是生疏的;而且吴老师毕竟不是专业的翻译工作者,因此困难不小,压力很大。本着对读者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吴老师千方百计提高翻译质量。有时为了弄清一个词、一句话的确切含义,要在图书馆或网上查阅几十种相关的资料。博弈论中有一个常用术语“payoff”,表示博弈参与者通过博弈得到的结果,文献中有“赢利”、“赢得”、“收益”、“收入”、“得益”、“偿金”等多种译法但也有不少书译成“支付”,恰与“收入”相反。吴老师分析以后,认为前者是站在博弈赢方的立场上的,而后者是站在输方的立场上的,都不够全面、确切。经过反复琢磨,吴老师决定把“payoff”译成“回报”,相应地把“payoff table”和“payoff function”译成“回报表”和“回报函数”。 功夫不负有心人,该书出版以后,获得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已经重印5次,在内地获“科学时报读书杯”科学文化?科学普及奖,在台湾获“第三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翻译类的佳作奖,成为在海峡两岸同时获奖的极少数图书之一。有趣的是,后者颁给吴老师的奖杯上刻着“吴鹤龄小姐”,把白发老头当成了妙龄女郎。
通过这些科普著作,吴老师交了许多国内外业余数学爱好者,他们纷纷写信或发电子邮件给吴老师,探讨、交流,从中不乏得到许多启发性灵感,从而作出创造性的工作。如长春一汽的退休工程师万存惠发明了“百变幻方数字棋”和“百变幻方数字卡”2种儿童智力游戏玩具,申请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他还自筹资金办了一个公司生产这种玩具,并同长春一些小学合作,把这2种玩具作为数学教学的辅助教具加以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小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辽宁师范大学的朱开其老师是一个在书法、绘画方面颇有造诣的学者,他把幻方同中国文字、文化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幻方,叫“科艺幻方”。广东的青年莫海亮特别喜欢数学,但由于偏科,没有考上大学,在吴老师的鼓励下现在一边在深圳打工,一边自学,经常通过电子邮件讨论数学问题,吴老师和他合作撰写的科普小论文《超越魔方皇后---破解六色同堂难题》、《走出华容道 再去攀高峰》还被《科学世界》杂志录用刊登,他还与吴老师合作,用七巧板拼出了全部可能的53种七巧五边形,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欧美和日本都据称有人拼出过,但从未公布过图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每一部科普著作,都是吴老师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他晚年创作快乐的源泉。不仅如此,吴老师捐献出饱含自己心血和汗水的书籍,美丽的校园文化中增添了吴老师知识的馨香,这不仅仅是作为一名教师传播知识的职责,更是真情的流露,爱心的传递,这份真情在菁菁校园永远传递,这份爱的暖流在菁菁校园永远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