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芯”,跑出加速度——北理工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人才培养侧记

微信图片_20231109100133.jpg

“一专多能,办出特色”——王小谟

2021年6月,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正式成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杰出校友王小谟院士亲笔题写院名,开启了高起点建设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的新篇章。

从1960年建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专业,到2021年成立学院,电子专业走过了61年的风雨历程。为服务国家战略急需、突破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而生的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向党和人民庄严承诺:“为实现我国集成电路领域自主创新发展培养领军人才”。

45b22357292a42ec8bc75ce5fe652aea_副本.png

学科育“芯”,高起点深化拔尖人才培养

2021年10月,教育部《关于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文件正式下发。自此,全国首批、我校首个一级交叉学科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两个一级学科也正式在新成立的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落户。

一个传统学科和一个交叉学科,该如何打破壁垒,形成互为支撑、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新格局,成为摆在新学院面前的一个难题。

640.jpg

在不变中探索求变。不变的是,始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变的是,在传统电子学科方面如何巩固现有优势,培育新的学科方向和增长点;在新兴集成电路交叉学科方面如何以产教融合为牵引,下先手棋、布先手局,拓展新方向,引培新团队,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与融合。

成立两年来,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学院,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全国首批一级博士点,获批教育部集成电路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专项和工信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重构微波与太赫兹技术、射频技术与软件、智能电子信息系统等学科增长点,布局MEMS与集成微系统、柔性电子器件与智造等一批新兴学科方向和创新平台。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科是龙头,专业是基础。将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融合、与思政同行、与赛创互融是学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培养集成电路和电子领域人才的深入探索。

微信图片_20231107094630.png

学生潘炯获评青春北理年度品学兼优榜样

2022年10月,电子科学与技术(全英文)专业本科学生潘炯,凭借多项高水平科创竞赛奖和4篇高水平论文登上《人民日报》。“《集成电路工程(全英文)》课程使我对集成电路器件特性有了深入理解。我至今还记得陈志铭老师在课堂上讲‘中国芯’突破封锁、攻坚克难的历程,为我们树立了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的决心。”潘炯回忆说。

该课程还着力加强课赛结合,与“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海峡两岸大学生集成电路与电子设计邀请赛”等竞赛互融互促,两年来指导学生获得50余项省部级以上奖项,总成绩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课程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

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高质量建设王小谟英才班,是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电磁理论计算应用》本硕博贯通课程围绕现代信息系统中电磁波四大核心问题,融合本硕博阶段多门课程知识,力求将电磁波讲‘通’讲‘透’。”课程负责人盛新庆教授说。

微信图片_20231106142555.jpg

学生团队获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企业大奖

为培养本研一体电子领域拔尖人才,学院开展了美育大师课、精品贯通课、创新实训课等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两年来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门等奖项,一条一体化贯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速路”正在有序建设。

科教融“芯”,高水平构筑人才培养特区

2022年,低维量子结构与器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宋璇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为基于低维CDW量子材料在电子学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材料基础,为超快、低功耗的信息存储和读写纳米电子器件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引起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

微信图片_20231109101041.jpg

学生重要创新成果的背后,依靠的是学院面对技术难题,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打造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培育领军人才的人才培养逻辑。两年中,学院参与建设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牵头获批集成声光电微纳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20年的“三电中心”,为全校超过60个专业学生提供400余万人时的电子类实验教学课程,实施的“一流师资、一流平台、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专业”“五精”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入选2023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优秀案例。新老平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至此学院形成了由1个国家级、4个省部级和多类型的人才培养平台1+4+N“金字塔”结构,为高水平集成电路与电子学科人才培养打造了非线性快速成长的阶梯。

微信图片_20231106114113.jpg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一枚晶圆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这是MEMS与智能微系统研究所谢会开教授指导的“光芯绘影”学生团队研发的微型化、高精度的MEMS微镜芯片,其面积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芯片的1/80,检测精度提升一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团队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首战获得银奖,该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

深化产科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学院紧密围绕集成电路与电子产业链,构建“五链融‘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集成电路领域卓越工程师,两年来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屡获佳绩,学生获得挑战杯等国家级双创竞赛奖项6项,科技竞赛奖项百余项,成功举办三届“芯创未来”海峡两岸大学生集成电路与电子设计邀请赛,逐渐成为推动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集成电路领域交流创新的重要平台。

图片1.jpg

学生史晓刚参加2022北京冬奥火炬接力

“本科时,我的课余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参加科技类竞赛,也正是那时,创新创业的种子便在我心里悄悄萌芽。”从本科时的科创“狂魔”,到成长为中国最年轻的企业家,支撑微波与太赫兹研究所读博士生史晓刚在困难中蜕变的是对科技创新的热爱。2022-2023年,史晓刚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奖项。无独有偶,微波所教师刘埇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指导博士生甄鹏飞率领学生团队两年两捧挑战杯“揭榜挂帅”和“黑科技”赛道全国特等奖,为攻克科技发展进程中领域技术难题贡献青春力量。

“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研究所长期以来坚持发挥科研优势实施实践育人,鼓励学生通过科创竞赛把对科研的热爱和服务国家需求的价值追求紧密链接在一起,磨砺学生追求科技自立自强、艰苦攻关的意志品质。”微波与太赫兹研究所所长孙厚军说。

人才强“芯”,高标准汇聚一流育人团队

“我在研究所工作了近十年时间,积累了一些科研成果。正值国家大力发展先进集成电路制造领域,我深感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本硕博一贯制人才培养极端紧迫且重要。”2022年,国家级领军人才沈国震教授团队整建制入驻北理工良乡校区前沿交叉大楼,柔性电子器件与智造方向也正式落户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一年后,团队联合获批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首批研究生全部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获得国家级双创竞赛奖项。引进高水平团队,建设国家级平台,服务国家重点领域,集电人为拔尖人才培养装上了“加速器”。

微信图片_20231106140059.jpg

沈国震教授团队合影

建好一流学科专业,首先要蓄好人才队伍这一潭“活水”。学院加强与海内外顶尖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探索形成了“培引并举,以培为主;团队引育,以人聚人”的人才队伍建设“芯”模式,实施“六级联动”,组织建设“大师汇聚+朋辈引才”队伍,激发团队引才育才内生动力,营造人才队伍活力迸发、人才团队加速汇聚的良好氛围,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奠定人才基础。

“团队中的优秀青年教师用他们广阔的国际视野、丰富的学术资源、前沿的科研经验,不仅帮助我快速提高学术能力、产出科研成果,更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2023年集成微纳电子科学研究所又一名博士生杨涵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发表了关于NbSe2自旋极化的电子态阵列研究的论文。作为学院人才队伍改革先行先试的主力军,研究所拥有一支100%新体系的教师队伍,2年内引进青年教师1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占比达到66%。

引进青年人才,建设交叉团队,承担重大项目,培育前沿成果。学院深入贯彻“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不仅让“新人”干劲十足,“老人”也被激发出了新的活力。

微信图片_20231109101554.jpg

北京市教书育人榜样武楠为本科生讲授《数字通信原理》课程

胡伟东教授是一名地道的“本土博士”,2023年国庆节前夕,他获评国家级领军人才,现为微波与太赫兹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学院对我这个‘老体系’提供了很多助力,汇聚优势资源、提供平台保障,助力我快速成长。”胡伟东说。

学院通过为中青年教师“精准画像”、搭建“成长知识图谱”,“一对一”帮扶促成长,让更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两年间,高玄怡、宋巍等一批“老体系”教师获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等,为学院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破解人才引育痛点,打通人才培养堵点,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反哺学科专业建设。两年来,薛正辉、武楠等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教书育人榜样,电子科学与技术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王小谟英才班”徐特立拔尖计划正在稳步推进。

发挥领军人才头雁引领、青年人才聚集效应,打造多学科、跨学院的人才交叉团队,学院成功集聚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和团队,引进和培育国家级领军人才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4人,高层次人才数量翻两番,为培养集成电路和电子领域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插上了新的翅膀。

微信图片_20231107104615.jpg

院长王业亮给2023级新生佩戴院徽

“学院始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教师队伍为抓手,建立领军人才主动担当、学院团队协同推进、全体师生齐心协力的工作机制,推动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提质增效。”院长王业亮说。

党建铸“芯”,高质量引领全院以教为先

2023年5月,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党委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党委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是学院党委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期间的重点环节和重要举措,也是党委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微信图片_20231109101828.jpg

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与航天二院二十三所开展主题教育联学共建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

学院党委自成立之初就坚持“三‘芯’促三‘好’”,通过“芯”思想、“芯”担当、“芯”作为,把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贯穿学院建设全过程,以党建引领“破题”,解决发展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引领学院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集成电路是支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面对当前势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开展人才培养的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必须尽全力做好。”主题教育期间,为了加强学院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学院党委着眼长远,聘请香港大学原校长郑耀宗院士担任名誉院长。“中国人是最勤劳、勇敢、有智慧的,同学们一定要坚定信念、攻坚克难,在国际博弈的道路上,中国‘芯’必胜!”郑耀宗说。

70d34bb660e34bfbb9aaa5f00d520d97.png

香港大学原校长郑耀宗院士担任名誉院长

学院党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各方面、全过程,将“传承‘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凝聚‘集电精神’、培养集成电路‘领军人’”为目标,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铸魂育芯、导学润芯、科教融芯、产教同芯为核心的“一‘芯’四‘引’十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勉励学生面向国际前沿,以解决集成电路关键技术难题为使命,投身科技强国建设。

在北京四中,生物小组的同学们正在集成电路学院“0碳-AI赋能都市农场”技术团队及研究生微波第二党支部学长们的带领下,饶有兴趣地将亲手种植的蔬菜做成沙拉,一同品尝丰收的快乐。这是信号与图像研究所党支部教师党员引导学生将科研成果融入社会大课堂、推进科教融汇、服务大-中衔接科技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

以党建为引领,汇聚科研优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还有研究生微波第三党支部的同学们。“我们在实践中不仅提升了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也更加坚定了未来继续从事微波领域研究、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芯’力量的决心。”党支部书记刘庆国说。党员们于2021年寒假利用太赫兹技术为北京冬奥会赛场提供精准天气预报服务,并在其后为方山县胡堡村安装小型农业气象站,为服务国家重大任务和乡村振兴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微信图片_20231109102008.jpg

在北理工83周年校庆之际,西安恒达微波董事长、73级校友伍捍东先生回到母校,为睿信书院、特立书院的同学们讲授一堂特殊的思政课。“伍家一门九学子毕业于北理工,国家和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始终牵动着全家人的心。”他说。为了支持微波专业发展,培养更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高水平拔尖人才,反哺母校育人事业,老先生携手夫人魏茂华女士大幅增加了“伍捍东魏茂华微波信息奖教奖学金”留本基金本金,为人才培养注入了不竭动力。恒达微波多年来在专业实践、产业调研、课程思政等方面与学院频频互动。2年来,学院新增校友捐赠奖学金5项,一代代集电人以实际行动携手将突破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打造人才培养“试验田”的责任扛在肩头。

在首届“青芯悦动”师生运动会上,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师生捧得了团体总分冠军。“和导师共同组队洒下拼搏的汗水,感觉既新奇、又激动,心里暖融融的。”硕士研究生毛箸章说。学院党委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组织优势,建设导学思政育人新生态和师生同芯育人新文化,开展一大批师生共同参与的文体活动,把师生关系拉得更近了。

微信图片_20231107103636.jpg

首届“青芯悦动”师生运动会

2022年新春佳节前夕,集成微纳电子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室大变样:试验台变画案,扳手变镇纸,师生变成文人墨客,把对新春和家人的美好祝福融在笔墨纸砚之中。“这个暖心的小活动,让师生的情谊更浓、节日更暖了。”

“学院党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密围绕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特点,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学科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我国集成电路领域培育创新领军和卓越工程人才。”学院党委书记武楠说。


两年来,学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师生规模不断壮大,学生重要科研成果不断产出,涌现出一批优秀学子。面向未来,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将乘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集成电路产业变革的东风,为建设世界一流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芯”的崛起贡献北理工的力量!